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平均数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时间:2025-03-19 08:54:06
平均数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前言]平均数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篇一

1、继续复习巩固条形统计图的学习。

2、将条形统计图的认知与平均数的概念有机结合,进一步延伸对多组统计数据的整理、分析及计算。

3、向学生灌输简单的平均数计算概念,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平均数。平均数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平均数 篇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例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的方法。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    教师(幻灯片2):同学们,春天来了,学校组织大家去植树。我们班共有7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活动,这是他们植树的情况,(幻灯片3二组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说并把每人的棵数板书在黑板上)(2)    比一比哪一组植的树要多一些?(指名)第一组有几人,第二组呢?,你们认为这样比公平吗?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比如说三(1)和三(2)班人数并不相等,那我们就没有别的办法比较出这两个班某一项成绩的高低吗?你有没有更好的招?(指名说可能有学生说用比的方法)(3)    师:对,因为两组人数不相等,不能用总棵数比,用每组平均每人植的棵数来比,比较合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二、教学例1,寻求规律(1)(幻灯片4第一组统计图)面对着这个统计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你们想知道的东西真多哇!我们的陈田、张然同学有点不高兴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他们植的太少了)是啊,我们用什么办法帮助他们呢?(把万宇和卢明的给他们)(一样多)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让他们每人植的树一样多,对吗?换句话说就是。。。。。求他们平均每人植了多少棵树?(2)师:你们能先猜一猜,这个数大约在哪两个数之间呢?(11-15)它会不会大于15或小于11呢?为什么?(因为是移多补少得到的所以不会)。(3)师:好了,这样吧,你们都把你估计的那个数悄悄地藏在心里,好吗,藏好了吗?估计的准不准有什么办法吗?我建议同学们先以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办法才能使4个人植的树一样多,也就是同学们说的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请同学们从抽屉内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纸,你们可以按自己的意图任意在纸上做记号或计算都行,看哪个小组想的方法最多,开始!(以4人为一个小组进行,教师巡视,收集作品)(学生交流)师:胡广臣请你说说好吗?生:把万宇的一棵给陈田,把卢明的两棵给张然,这样他们每个人的就一样多了!(边说边在投影仪上展示作品)(4)动画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幻灯片4)老师小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万宇的一棵移给陈田,把卢明的两棵移给张然,最后平均每人都有13棵。(5)演示先合后分的计算过程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指名说),对,还可以用先合后分的方法,“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分”就是把种的总数再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也就是相当于,把他们植的树平均分成4份(幻灯片5电脑显示)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么列,请大家试一试。(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后再看幻灯片6显示过程)(14+12+11+15)÷4=52÷4=13(棵)(5)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同样的答案,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都是可取的,我非常佩服一次就能猜得那么准的同学,说明这些同学思考问题有根有据。我也佩服那些一次就计算得很准确的同学,他们都应该受到大家的表扬,给他们掌声。(稍停顿指板书)这里的“13”是什么意思?是他们每个人都种了13棵吗?生1:是每个人种的数。师:我请万宇同学说你种了几棵?(我种了14棵)你的同学说你只种了13棵,他说你们每人种了13棵呢?(我知道了他是把数平均分)怎么平均分,你多的那一棵哪里去了?(就是给少的同学了)陈田请站起来,你种了几棵?(我种了12棵)那你的同学说你种了13棵,你那一棵是哪里来的?(是其他的剩下几个给我,变成我的了)那你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了少的,少的说,给我吧,我和你们一样多了,用今天的新词来说就是。。。。。。(平均分)平均了对吧,同学们的理解和感受非常到位,那我告诉大家,13就是14、12、11、15这一组数的。师:叫什么名字?师:这个它就比较好的反映了这一组数据的一个总体水平,就是同学们刚才讲的,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这个它就在哪两个数之间转悠、转悠?现在你们能用同样的方法算出第二组的吗?看谁算得最快?(指名说并板书 计算过程)第二组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14棵)第一组呢?哪一组的要大些?(第二组)那么我们就可以宣布第二组同学获胜,行吗?祝贺你们!谁再来说说这个“14”表示什么意思?三、开展活动,理解的含义和计算方法(5分)师:同学们就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他来了!想一想,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你在哪里碰到过他,什么时候需要算?(指名说)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下面我们做一个称体重的活动,我点3名女生和2名男生上来,其他同学同桌一人记数,一人计算。第一组计算女生的平均体重,第二组计算男生的平均体重,每一组选1名代表到黑板上配合演示。听明白了吗?我来报数,(指名上前称体重,老师报数)交流。女生平均每人重多少千克?男生呢?为什么算女生的平均体重的时候要除以2而男生的要除以3?(指名说)如果我们要求5个人的平均体重又应该怎么算?(指黑板两组数)所以说总量和份数要对应。看到这两组数你明白了什么?是啊由于男女生性别的差异,男生的体重普遍比女生要重一些。 师:看来的作用还真大呢!你们再来看这里的一个信息。 四、巩固练习(10分)屏幕显示(幻灯片)(1)(课件出示)2004年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 单位:吨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16203025平均每月多少吨?(1)(16+20+30+25)÷4(2)(16+20+30+25)÷12(3)(16+20+30+25)÷365师:一季度用了多少吨?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生看图回答师:现在我们想要求“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莫急,不需要计算,老师在这里给了三个不同的算式,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拿出你个人的意见,要想求“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你是选择1、2、3哪个算式呢?想好了,用手势告诉大家!预备,开始!生用打手势示意自己选择哪个答案。大多数同学选1。师:人家有选2的,别着急!请选2的同学上前同学们选几(生:1)选1的出两个代表(请生上前)一场辩论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到底选1对,还是选2对,我也糊涂了。你们能不能互相问问问题,好吗?谁先开始?两队论:生:请问题目中问的是什么问题(师:回答)生:题目问的是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师:接着问)生:那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生:一个季度3个月?(师:那一年呢,接着问)生:那一年有多少个月?生:12个月生:既然有12个月,为什么要除以4呢(师:不除以)而不除以12呢?生: ……此处隐藏5861个字……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并启发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专用,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重难点和教学策略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对策: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①出示男女生人数相同,进行套圈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出比哪个队赢,只要比总个数就可以了。

②出示第二次比赛,人数不同,男生三人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四人,每人都套中3个。让学生交流看哪个队赢,比什么?从图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个,男生准一些,所以男生赢了。明确人数不同时,应该比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时讨论为什么比总个数就不公平了。

③出示第三次比赛图,先交流看哪队赢,比什么,明确人数不同比每人套中的个数;接着对比第二次比赛的统计图,发现第二次每人套中的相同一下子就可以比出来,而现在每人套中有多有少,让学生探索有什么办法可以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探索并总结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并初步认识平均数。

④完成两道简单的用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练习,巩固求解方法

⑤接下来也会有几盘苹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吗?有信心吗?

追问:那么现在该怎么办?

探究先合后分的方法。

⑥在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后,让学生口答5组数据的平均数,并探究平均数的范围。

⑦最后安排了几道练习题。

分散难点,逐层深入

——对书本原教材改动的设想

我们每个班中,学生的差异很大,智力、基础、习惯的不同都是都摆在我们眼前,而有效教学肯定需要面对全体学生,我觉得我们要让学生面对一个问题一个台阶,优等生轻松一跃过去了,中等生稍加努力翻过去了,后进生咬咬牙也能爬过去,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都能享受到通过努力后取得成功的喜悦。

所以结合本班学困生比较多的实际情况,我并没有一下子就出示书本所提供的例题,就是两组同学人数也不同,每一个同学套中的个数也不同,有多有少。我个人觉得对于我们很大一部分同学来说,直接在这个例题中比哪个队赢,可能会无从下手,比人数不对、比总个数不对、比男生套中最多的和女生套中最多的也不对。可以说找准应该比较哪个量,既是认识平均数的切入点,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

所以我把这一例题中找合适的比较量分散在三个比赛情境中,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分清在什么情况下该比较哪个量,然后再去认识平均数。

第一次,人数相同,只要比总个数。、

第二次,人数不同,但男生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每人都套中3个,很明显每个男生都比女生多套中1个,男生赢了。明确当人数不同时,要比每人套中的个数;人数相同时只要比总个数,(当人比每人套中的个数也行)

第三次,出示书本例题,人数不同,应该要找每人套中的个数,(当然这里所说的每人套中的个数在没认识平均数前还不够规范)但目的就是让学生去找一下子就可以比的那个每人套中个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当然,本来是希望通过第一第二次比赛的探索,让学生在第三次比赛中顺利找准比较量,但在实际过程中,那个学生还是去找了总个数去比输赢,这说明教学设计或者教学实施还有很多不合理不有效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提出来探讨。

《平均数》 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能根据简单的数据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体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平均数。

情感态度:向学生渗透统计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进而培养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明确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教法学法

操作法、观察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游戏导入:同学们看过最强大脑吗?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在我们选出属于我们班的最强大脑,你们想挑战吗?

出示游戏规则:课件出示数字,学生进行活动,保留游戏结果,待最后揭晓答案。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有神秘猜想的空间,使学生有浓厚的接受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平均数

淘气记住几个数字?

1、引导思考: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得来的?

2、学生合作交流,反馈

A、移多补少

B、总数÷个数=平均数

3、引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6”是匀出来的。

(二)生活中的平均数。

1、学生举例说

2、计算平均数,思考极端数对平均数的影响。

小红语文99分,数学100分,英语95分,平均分多少分?再加一门科学46分,均分会有什么变化?

思考:平均分在什么范围内?大约是多少?并计算平均分。

同桌合作交流,全班汇报。

小结:极端数据会影响平均数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不过的考试分数例子,来内化极端数字对平均数的影响。这样理解起来更容易。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根据平均数知识,解释现象。

每小组选做一题,小组合作交流思想,全班汇报。

1、评委打分;

2、争做小法官

3、猜年龄

师:揭晓答案:38岁、9岁、8岁、11岁、8岁、12岁、8岁、9岁、8岁、9岁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体现,但每一个数字都会影响平均数。

4、计算自己记数水平,评选本班最强大脑。

(四)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总数÷个数=平均数

《平均数》 教案这篇文章共2848字。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平均数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平均数教学设计(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