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45篇《诗经读后感》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诗经读后感》相关的范文。
篇1:诗经读后感诗经读后感
《诗经》是一部具有相当价值的民歌集子。上到士大夫,下到市井之徒都是《诗经》的作者。从地域上看,《诗经》基本上囊括了当时中国所有的开化之地。诗经基本上能反映当时社会中人的生活风貌,人的原始状态。
之所以说是原始,是跟后来的社会有区别,特别是在中国有了相对成熟的儒家道家思想之后,人变得不再跟以前的人一样自然可爱。 《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更是孔子当年使用的教材之一。后世必然要对《诗经》进行适合当时社会的解读甚至歪曲,这更使得《诗经》不自然了。
说了这些,我也给自己的阅读粗略地定了三个着重点,以便在随后的阅读中加以考察:
1,《诗经》的语言。经者,经纬也。《诗经》便是诗的经纬。语言的立法体系有两条,一是诗,一是史。诗的语言是高度感性的,史的语言是高度理性的。这次阅读,可以算是对《诗经》作为语言立法者的地位进行一次考察。《诗经》的第一身份是民歌,其语言是当时绝大多数人都能听懂,并乐于传诵的。如同现今的流行音乐一样。同时《诗经》的语言可以算是汉语的源头。希望通过这次阅读,能体会到更多汉语的智慧与生命力,能像普通先民一样自然地进入汉语源头的语言场域,体会言说歌咏的魅力。
2,先民的生存生活状态。中国的历史发展就像一重一重的山脉,而最高的山峰就应该是孔子老子所代表的思想学说。对理解孔子老子这些高峰而言,理解他们之前的先民的生存生活状态,以及他们思考的状态,就显得很有必要。
3,《诗经》的解与注。《毛诗》作为现在唯一流传下来的注释,其影响力非常。我打算在自己“解”的同时适当对《毛诗》的注进行肤浅分析,全当训练。因为资料与精力的限制,更不能涉及到更多儒家后学对《诗经》的注解。不失为一遗憾。
考 槃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
独寤寐言,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
独寤寐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
独寤寐宿,永矢弗告。
翻译:
踌躇逗留于山涧,隐者心宽,独寤寐之独感言,此中之乐难以忘怀
踌躇徘徊于山阿,隐者放达,独寤寐之独吟哦,此中之乐不容错过
踌躇盘亘于平陆,隐者流连,独寤寐之独宿留,此中之乐不可言
毛诗的注为:
考槃、刺莊公也。不能繼先公之業、使賢者退而窮處。
意思是:考槃是用来讽刺莊公的,因为他不能继承先公的业绩江山,而致使闲者退野隐居而“穷处”。
按照毛诗的这个思路,唯有隐者乐其隐而不言其穷,在言语间刺激莊公的过失方能起到讽刺之意。但是但从这首诗歌来看,我只能看到,隐者的确是乐其隐,而不言其穷,而并没有看到言语间的刺激之意。我认为毛诗此解有待商榷。
此诗前几句都平平,唯有最后一句“独寤寐宿,永矢弗告。”值得玩味。若说先人已思考到语言的有限性,可能还有偏颇,但是显然的是,古人已经发现了“隐蔽”的魅力。
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在意境上与此句最为贴切
淇 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翻译:
顾盼淇水之滨,有绿竹阿阿。
有才情之士,其才犹如骨与象牙切磋而来,又如玉石琢磨而成。
其仪庄重,其貌威严。
如此才情之士,终不可忘矣!
顾盼淇水之滨,有绿竹青青。
有才情之士,华冠坠玉,珠宝琳琅。
其仪庄重,其貌威严。
如此才情之士,终不可忘矣!
顾盼淇水之滨,有绿竹缜密。
有才情之士,珍贵稀有如金锡,宝贵难得如圭璧。
他心胸宽广,生性放达,倚在马车前的横木上也风度翩翩。他言谈幽默戏谑,却从不粗暴不仁。
《毛诗》注为:淇奥、美武公之徳也。有文章、又能聽其規諫、以禮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詩
也。
在翻译时为“充耳”一词所困,无意间在“百家讲堂”里面获得了答案。厦门大学中文系易中天教授在对汉时的贵族制度做介绍时,解释了何为“充耳”。 充耳本是冠冒上的两块从帽檐以丝带系之垂于耳旁的宝玉。 成语“充耳不闻”就是来源于此,指这两块玉石能使佩带者不妄闻不偏听。 但是充耳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戴的。 充耳属于冕的一部分。 汉的贵族分为四个等级,从上至下分别为:天子、诸侯、大夫以及士。只有贵族能戴冠,在《淇 奥》中“会弁”既鹿皮帽即是冠,而平民庶人只能用一根头巾把头发束起来。“士”字本身的'形象就是表示用冠把头发收拢在头顶时用一根发簪固定起来的样子。而“王”则表示在冠上面再加一个冕,一块横着的板子(板子做叫延)顶在帽子上。皇帝的冕前后要坠珠子,耳旁有充耳。这样称做“冠冕堂皇”。 但是只有天子、诸侯、大夫有权利加冕,士则不行,所以士又称被做“无冕之王”。 由此可见,《淇 奥》所称颂的“匪君子”地位并不简单。多言《毛诗》注评不可考,不可靠,不过通过对“匪君子”身份地位的分析,我认为此篇的注还是可信的。
何为“赫兮咺兮”?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 远观淇水的水滨,大丛绿竹的生命气象便是周武公的气象,这一“比”赋予了武公的威严生气以一个直观的形象,更加具有深味。仿佛一个等式的两边,两个不同的事物因为内在的质而相衡相通。在这种相遇中衍生出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一个精神境界。
“竹”这个客观事物作为载体在汉语文化的语境中秉其自身的性格独自发展生长至今。所载的便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理想中的一些精神与德行。这种承载始终以“比”的方式在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中存在。文人士大夫以竹的品德跟自己做比,对自身的价值进行肯定。这种“比”虽然含有把竹当作榜样和模仿的对象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更多是将此作为一种共鸣的方式,来确定自己德行的适当,进而砥砺自己。当一个理想化的事物以共鸣的形式来对自己的存在进行自省自审时,这种理想化就不单是停留在审美的阶段了,这种精神共鸣就体现了一种可贵的超越性。在此,虽此竹非中国后来文人眼中的竹子,武公的德行也不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理想的具体化,但是“比”却是一样的。
“绿竹猗猗”,“猗猗”通“阿阿”,长而美貌。第一次接触,一出口便感觉竹的行貌已经历历在目了。如此神气。先人造字句时,读音的影响 ……此处隐藏35886个字……穿的衣服都裁剪刚好,想听的歌时光为你唱很久。
篇40:《诗经》读后感这是一首感念母恩而自责的诗。前两段,它用温暖的和风比喻母爱,用棘树,比喻子女。棘树在和风的吹拂和照料下茁壮成长,子女也在母亲辛劳的照顾下长大成人。
后两段,则透露出子女因无以为报而自责的心态。寒泉(后世用“寒泉”这个词来形容母爱)默默地在地下流淌,滋润着人们,怎能不图回报呢?黄鸟用婉转的歌声,取悦着人们,做子女的不知慰劳母亲,岂不连鸟儿都不如吗?
后世歌颂母爱的诗作,最出名的便是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其实中国式的母爱就是这样,它像凯风,像寒泉,像春晖,体现在细微之处,在无言中默默地奉献。在这种伟大的情感面前,子女们总因无法回报,而易感到自责和遗憾。
但母爱从来就是不图回报的呀。
篇41:《诗经》读后感《诗经》是贵族教育中普遍的文化教材,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秦始皇时期被焚毁,但由于它易于背诵,古人普遍熟悉,又得以流传。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读诗有很多好处,可以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读诗还可以励志。就像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已经学了很多首古诗,吕老师非常重视古诗词积累,现在我们已经进阶到第三阶段。
诗是最精简美丽的语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它把我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春天,我欣赏并沉醉在美丽的春光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感受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每当我玩得停不下来时,我就会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们的老师就像辛苦劳作的园丁,栽种希望,收获芬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学习古诗能使我们变得灵秀、开阔视野,好的诗能使我们终生受用,我要好好学习古诗词,月底完成三阶段古诗背诵。
篇42:《诗经》读后感作者:李毅然。《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三百零五篇。最初被称为《诗》,被汉代的读书人奉为经典,它的内容原来是歌典的歌词。《诗经》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经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诗经》是贵族教育中普遍的文化教材,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秦始皇时期被焚毁,但由于它易于背诵,古人普遍熟悉,又得以流传。
读了《诗经和礼记》让我明白了好书(好的知识)会被后人一直流传和学习,这些传统文化帮助后代人了解前代人的发展历程。
我觉得吕老师教我们画思维导图既帮助我们很快找出课文的重点内容、描写事物的词语和文章的写作方法;还能帮我们快速写作文,写作文时先画出导图,看着导图,联想细节,给作文添枝加叶完成作文。妈妈说这种好的学习方法会让我受用终生,可以让我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条不紊,更有计划性,这种好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一直延续。我喜欢吕老师教我们的这种学习方法。
篇43:《诗经》读后感《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就有大量的优秀古诗词,是习爷爷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孔子在论语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说《诗经》是真实反映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有感而发。《诗经》中大量的诗句,因其美好,内涵丰富,意味深长而被世人不断引用。
《诗经》的开篇《关雎》,就是一首耳熟能详的爱情诗篇。诗中的男子,遇见心仪的女子,却顾虑重重,羞于开口。他沉浸在爱的幻想中,这种爱,朴素而纯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寤寐以求”、“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等成语均出自于《关雎》。相反,《诗经》中的另一篇《氓》,则反映了一个女子刚烈果断的性格,以及对爱情的失望之情,诉说了婚姻的悲剧。“夙兴夜寐”、“言笑晏晏”、“信誓旦旦”等成语就出自于《氓》。
《诗经》中自然不乏描述战争的诗,最为典型的就是《击鼓》一诗,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厌战的情绪。诗中的男主人公曾与妻子发誓白头偕老,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破了这美好的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多么真挚的承诺,却只能叹息“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或许这只是一个士卒的心声,却表达出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安定的向往。
“百善孝为先”,《诗经》中描写孝顺的也有很多篇,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南方吹来的暖风,温暖了万物,滋润着成长,这是母亲无私、不辞辛苦的品质啊!幼小的孩子在母亲抚养下健康成长,全是母亲辛勤哺育的功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到了老年,虽然有七个子女,却无人尽孝,让人对母亲深表同情,鄙视这不孝子女,让我心灵震撼,感悟孝顺不能嘴上说说,要实实在在行动。
《诗经》中,还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夙夜在公”等脍炙人口的名句,都让我受益匪浅,学有所用。
深读《诗经》,让我感受到它不仅是诗歌总集,也是当时人们生活的活字典,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篇44:《诗经》读后感《诗经》主要讲写了:《诗经》是我国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集,一共有三百零五篇。最早它叫《诗》,后来读书人又改名为《诗经》,也叫《诗三首》。
里面的内容从里到外,都是能唱出来的古诗文。最后,《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还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
通过文章我了解了,写每首诗的人可真的了不起,比如:韩愈写的《马说》、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等等,还有一些有许多千古名句的古诗。
我记得,老师让我们一起仿写一个美丽的古诗,当时我们都不约而同的喊起来。在喊完后我们都垂头丧气,闷闷不乐的开始写起来了。我们都很少有人写得很好,可是老师对我们和蔼可亲地说:“你们已经很努力了,你们再努力一点点就会更好了!”
我们听了这句话,我心里想:老师这样对我们,我和同学们也一定要回报老师。
篇45:《诗经》读后感这是一首亡国之际抒发悲痛的诗。
本诗重章叠句,乍看起来似乎不知道在说什么。作者看着平原上大片随风摇曳的庄稼,心中似乎有无限的情绪想要表达,但是又没有办法表达出来,只能反复哀叹――懂得人自然会懂。
联系“王风”的背景,我们可以推测到,这是西周灭亡、王室东迁之际,当时的亡国之民们悲凉哀叹的诗句。
本诗最大的特色就是“郁结”,这种巨大的悲痛和无奈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即使表达出来也无法缓解,于是悲凉哀痛、酸甜苦辣各种情绪就在胸中萦绕不散,让人非常痛苦。他只能够咬着牙龈长言咏叹不已。
有一种说法,说这是东迁之后有人路过曾经的故都,看着曾经繁华的城市、祖宗的宗庙旧址,现在已成了一大片田地,由此产生的怀古悲今之情。这并不是学界主流的看法,备此一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