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中学教学调查报告多篇

时间:2025-03-20 08:53:20
中学教学调查报告多篇

[导语]中学教学调查报告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篇】调查报告: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的社会处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现代化。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培养人的机制,新的人才需具备哪些特征?目前学校和家庭对中学生的不利影响有哪些?这些问题自然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故而在1999年“社会调查实践课”中,我们选定了“全国26个大中城市中学生家庭与学校教育现状抽样调查”这一课题。经过调查和分析汇总,参考各种文献,现选取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特征作研究对象,原因有以下两点:①通过调查了解当代中学生社会人格的现状,可以发现我们的家庭、学校在学生性格培养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导致积极的社会人格,而哪些又导致消极的人格。②对目前处在转型社会中的我国中学生而言,其社会人格同其社会的性质同样具有过渡特征,在传统与现代的人格类型转换的现阶段中透视当代中学生的人格特征,哪些透视出时代的特色,而哪些还体现出历史的束缚。前一点主要出于应用的思考,而后者则更多偏重于对社会文化变迁的理论思考,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从事调查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方法

对于社会人格的基本界定,我们是这样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其一社会群体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为群体每个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群体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既是社会性的,同时又伴随价值判断过程。”社会人格产生于社会行动,是指“行动的个人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行为考虑到他人并在其行动过程中以他人为目标”的这样一种心理特征 。

而研究中的理论假设则主要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正如后文斯宾塞的“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划分一样,我们将社会人格分为传统与现代的两种典型,而社会转型中的中学生社会人格也具有过渡的特征,即旧的社会形态中的某些社会人格与新的社会形态对某些社会人格的表现同时在当代中学生身上体现,而且正向后者转化。

在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将全国所有城市分为大、中、小三等,然后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26个城市作研究对象,共计回收中学生答卷275份,经检查,结果客观有效,问卷质量高,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作统计分析,并按照调查工作计划中确立的指标项目分别作检验分析,同时结合图书馆中的人口学资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拟从当代中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态度与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倾向、转型社会人格结构几方面具体阐述。

二、社会转型期中学生对所处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感受和态度

家庭是影响和作用于个体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我国素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个人一生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至个性气质、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据郑杭生先生所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家庭对个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对儿童的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环境对个人而言,其作为感情交流和体验爱的主要场所无疑较之其他社会环境重要得多,丰富的感情交流对一个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感情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③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基于此,在我们的调查中,重点设计了有关方面的题目,经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和基于理论的思考,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颇值得我们思考的。

1.部分父母老师的德育影响力与子女自身难以协调一致。在被调查的中学生当中,有70.2%的父母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时能够作到言传身教,自身具有示范性作用,这对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有29.8%的父母则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这已是一个不低的比例,事实上,父母亲在家庭内的各种行为所体现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子女的楷模,这在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儿童中尤为如此。父母与子女在家庭里充当的角色与地位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说“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赖者,他对有支配权的一方--父母,会发现’自居作用’,而子女在这种作用下会追随和仿效父母,以期将来能成为父母那样的人。 ”当然这种机制的作用有时完全是潜意识的。由调查的结果来看,在问及学生“当老师教导您怎样做人与父母教导不一致时,您会选择什么?”有4.7%的中学生选择了(a)“听父亲的”其较之(b)“听母亲的”所选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现代中国家庭德育中母亲的地位较之古代“父严母慈”的家庭中母亲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虽然这样,还是可以看出现代中学生对父母的教导的依赖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视的地步,因为也有11.9%的学生选择(c)“听老师的”,可见在学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师无疑是较之家长更具有道德典范和说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会给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奠基阶段的中学生带来巨大的塑造性影响。当然,在“父母教导与老师教导不一致时”,大多数中学生还是理性地选择了“谁对就听谁的”(f),这一比例达50.2%,而不是像以上三个简单地选“父亲”(a)4.7%、“母亲”(b)4.3%或“老师”(c)11.9%那样,“谁对就听谁的”表明了他们已具有判断的能力,不盲从、不迷信权威,这是当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个显著特征。不过我们仍须看到另一面,竟然有24.3%的中学生选择(e)“谁的说法与我相符合就听谁的”,这一比例之高是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我们起码可从中看出当代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的表现,当代的中学生,由于独生子女占较大比例(本次调查结果中,独生子女占66%),在家庭中地位较高,致使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得到强化。而这种性格特征一方面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持有过度的“自尊感”,而且对于他们未来生活中面临的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无疑是一种潜在的阻碍。这一部分学生较之前面“谁对就听谁的”那些学生而言,更难以与人相处,常常以自己的价值标准评判一切事物,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和替他人着想,这是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所应重视的一个问题。最后,我们关注到选择(d)项“谁的都不听”的那一部分学生群体,这一部分学生占总体的4.7%。他们的回答显明地表现了接近青春期和正处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过他们的回答更趋极端罢了。叛逆性,这种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征,本身就是该年龄段人群的社会人格之一,中学生“他们在这一时期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个人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交往活动缺乏主动和自信,将不能正确地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而在活动出 ……此处隐藏20085个字……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励机能没有充分发挥,再次减少学生对于英语课堂的兴趣,这也是我们今后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第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师生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教学质量,希望老师们可以改正自身的观点,与学生和睦共处,共建和谐课堂,让同学们在欢笑中学习。

七、调查体会

通过这次调查,英语教研组的老师找到了很多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这对于今后的英语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改进课堂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为此,特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集体备课。全面落实并贯彻小组互助的学习模式。课堂上不能再使用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中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我。

2、课件及其他自己布置的教学辅助资料要有选择的利用。除了听力材料,统一采用的小组互助学案必须使用外,其他教辅资源和材料使用的时间每节课不能超过5分钟。

3、多听多看多交流当前较流行的教学讲座。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其他时间,多学习新知识,新事物,更新自己的思想,输入新鲜信息。建议学校组织英语教师多去外地学习和交流。

4、自习课严禁任何老师以任何形式辅导学生或讲授新知识。除了班主任外,其他老师一律严禁进入教室。

【第14篇】中学数学有效课堂提问调查报告

中学数学有效课堂提问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与目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数学教师所烦恼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当前的教育不再是说教模式,而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互动的过程避免不了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所以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但不同的提问却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因此提高农村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于2022年93月份对教师数学课堂提问中的谁来问,要问谁,问什么,怎么问,进行学生及教师问卷调查、听课调查,以期了解课堂有效提问在我校教师中的具体实施情况,从而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的确定

调查对象:本校6位数学教师及随机抽取的40名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听课调查

三、调查结果

教师调查问卷见附件学生调查问卷见附件,尽在范文网。

【第15篇】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

研究班级:高二 244班

研究成员:鹿如强、张璇、张浩、张帆、郝旺

组 长:胡拯纲

人员分工:

胡拯纲——整体负责、设计问卷、组织座谈、采访、整理并完成调查报告.。

张浩、郝旺——上网调查资料、分发和收集调查问卷、打字、撰写。

鹿如强——整理问卷和调查的数据、实地采访。

张帆——组织座谈会,实地采访校园内的教师及同学、整理资料。

胡拯纲——采访、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论文并打印成果。

指导老师:陈云

研究方式:理论学习、上网搜索、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座谈会等

研究背景: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走向全面小康,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已发生着转型。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通讯发达、科技先进、经济繁荣时代的——高中生的消费已成为商家争夺的生产经营新动力。琳琅满目的饰品、漂亮的服装、款式新颖的文具,所有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们,刺激着我们的消费欲望。面对现代市场的诱惑,我们高中生的消费出现超常,触发我们学习小组的极大关注与思考,为更深入的调查、分析高中生消费现状,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研究目的:

(1)从榆社中学学生的消费额、消费准则、消费对象等方面,了解目前榆社中学学生的普遍的消费状况,进而透视高中生的消费现状。

(2)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3)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实践、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能力。

研究过程:

2022年1月立题、(范文网 http://fanwen.)制定计划方案

2022年1月分工布置任务、搜寻资料和理论学习

根据我们寄宿制学校实际及调研的安全,我们把调查对象锁定在自己的学校,经过分工,相关理论的学习,设计调查问卷、网上搜索、整理资料、采访、座谈等研究性学习活动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二十三个选择题以及三个开放题,我们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效果良好。

研究结果分析:

一.理性分析榆社中学学生消费状况:

1.你认为你家的经济状况是:0.5%的同学认为非常富有,1%的同学认为富有,43%的同学认为中等,55.5%的同学认为一般。这表明三中学生普遍认为自家的经济并非十分富有。

3.每个月零花钱的数目:

其中200元以上者,41%是男生,59%是女生,女生的零花钱较男生多些。

4.对零花钱的使用:52%的同学有计划,19%的同学不坚持计划,48%的同学无计划但有节制, 36%的女生无计划有节制,64%的男生有计划,相对而言男生的计划性较强。对零花钱不能够很好地安排及管理,消费较自由,容易造成盲目消费、随意性强。

5.对零花钱的自主支配程度:

45%能够支配

17%偶尔能

6.零花钱的开销结构

零花钱的流向构图:

排序

选项

百分比

(1)

零食/饮料

48.8%

(2)

学习辅助书籍

32.4%

(3)

服装/鞋子

26.6%

(4)

社会交往

25.4%

(5)

课外书报

(6)

vcd/dvd/影带/mp3

15.8%

(7)

电脑软件/上网娱乐

13.5%

(8)

其他

在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占绝对优势,精神投资比重少。零用钱用途中排在首位的是“买零食”,而购买学习资料、课外书报的比重较低。“请客送礼”与友情交往的开支居第四,同学生日、节日互赠礼物日趋高级,甚至在饭店摆酒祝福。对于无任何经济来源的学生来说,这种消费明显是不合理的。

此外,我们还设置了三道开放题

如,其中问及如果你有一大笔钱会如何使用。多数同学认为要享受人生,完成目前不能完成的事,并把剩余的存入银行

《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出自:范文网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中学教学调查报告多篇范文。

《中学教学调查报告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