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元宵节的起源与传说有哪些?【精品多篇】

时间:2025-03-03 12:33:29
元宵节的起源与传说有哪些?【精品多篇】[本文共11304字]

【说明】元宵节的起源与传说有哪些?【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篇一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元宵节由来与传说 篇二

元宵节的来历传说

1、汉文帝定名元宵节

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

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2、汉武帝提倡放灯

相传汉武帝曾经久病不愈,请一个道士来下神。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应说,武帝的病不久就会好,愿在甘泉宫相会。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宫建造太一坛,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间大张灯火进行感谢祭祀,通宵达旦,盛况空前。这在司马迁《史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中都有记载。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灯燃放成为一大特色的真正开始。

3、汉明帝燃灯礼佛

东汉明帝时,蔡口从印度求得佛法回来,明帝就下令在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去张灯以示礼佛。据载,佛祖释迎牟尼神变显灵,是西历12月30日,即中国的正月十五。为纪念佛祖神变,这天就要举行燃灯法会。为表示对佛祖的尊敬和虔诚信仰,明帝要求士庶全民一律在这天张灯张灯结彩,唐代诗人崔夜曾有《上元夜》六首,其中有“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影里无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等句,描写的就是唐代元宵之夜燃灯火的灿烂情景。

4、道教祭神礼仪

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又为下元节。合成为三元。昊自牧在((梦梁录》中说,这是“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这天信奉道教的人们要给天官神过生日,祈求他来赐福,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形态新颖的花灯也不断出现,观灯赏灯者多如穿梭,于是便称为闹花灯了。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城池中的佛道两家活动各自进行、互不相伤,这样使元宵之夜的文化内容更为丰富,人们观赏的场面也更为热烈。

5、学子入学要开灯

相传唐太宗时,为了鼓励儿童们读书,下旨要求每个儿童都要人学,人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灯。即让每个学生带一盏花灯到学校,由教书先生一一给他们点亮,这象征学子们前途光明。到清末民初时,私塾还大都在正月十五前后招生开学,这与唐时元宵人学开灯习俗有关。后来都是年中人学,到第二年夏天为一个学年,开灯习俗就不存在了。

6、古时火的崇拜、农业劳动和祭祀

远古人类火崇拜的演化发展,才是最遥远的元宵闹灯火的宿根。远古时人们为了驱避野兽和恶鬼,便举火把为摊,年年春秋两次进行,这是元宵灯火活动的源头。古时农家养蚕,正月十五要点灯到田里去照天蚕,以祈蚕茧丰收,并且对丰欠进行预测,说灯火之色若偏红预兆天旱,偏白则可能有水涝。照天蚕之后要把所剩蜡烛藏在床头,认为这样可以对蚕桑生产带来好处。此俗主要曾在江浙闽等养蚕缥丝地区存在。后来照蚕灯盏花样越来越多、越做越精美,就形成了照天蚕闹花灯的娱乐性活动。现在少数民族中,还有火把节年年举行,便是古摊活动的遗存。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许多关于元宵节的歌谣和传说。比如河北省隆尧县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闹花灯。花灯挂在大门口,消灾避难迎丰收。”为什么正月十五闹花灯呢?传说在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玉皇大帝想看看人间的景象,就和王母娘娘带着七个女儿打开南天门向下观看。看着看着,仙女们就着谜了,偷偷地下了凡。

玉皇大帝知道后,马上派人捉回她们,严厉地教训道:“人间怎比天上好?天堂有福你不享,下界人间灾难重,千万不能恋红尘。”七仙女说:“我们看人间比天上好,山青水秀,男耕女织,自由自在,我就是向往人间。”玉皇大帝听了非常气愤,下令把七仙女打人牢房,好好看管。其实玉皇大帝也知道人间比天上好,他不愿让人间的美好超过天上,怕引起神仙纷纷思凡,于是下了一道命令,要在正月十五派天兵天将去烧毁人间。七仙女听说这件事后,就偷偷地派人给大姐送了信。大姐听说后,就派人下凡把消息告诉人间,让他们在正月十五家家门口挂红灯,大放鞭炮。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家家门口都挂上了红灯,还大放鞭炮烟火。一时间火光映红天空。玉皇大帝见人间真的起了大火,就让天兵天将撤回。这样人间才避免了一场大灾难。也有的说,玉皇大帝痛恨人类浪费粮食,派关公去把人间烧光,关公舍不得毁灭人类,就让人们正月十五点灯点火放鞭炮。玉帝一看人间起了大火,就以为关公执行了自己的命令。这样人类就保存了下来,所以至今人们十分崇拜关公。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 ……此处隐藏6958个字……上都是:“正月十六火烧皇宫,要想消灾,汤圆花灯”。老百姓都人心惶惶,消息很快就传到皇帝耳朵里了,皇帝也大惊,连忙叫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商量。

东方朔想了想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你可以让元宵做汤圆(宫里元宵做汤圆最拿手),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城家家做汤圆,宫里臣民宫女十五晚上一起挂花灯,满城点鞭炮,放烟花,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皇大帝了。此外通知城外老百姓进城观花灯,来消灾解难”。汉武帝听了很高兴,就传旨按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宫女元宵的父母和妹妹也来观灯(东方朔提前通知好元宵的家人来看灯了)妹妹看到一个特别漂亮的花灯上边写有大大的“元宵”字样,高兴的高喊:“元宵姐,元宵姐”,元宵听到喊声连忙跑了过来,她终于和家人团聚了,一家人高兴的抱在一起大哭。

这样城里百姓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皇帝大喜,下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挂花灯。因为元宵做的汤圆吃,汤圆也叫元宵了(其实现在北方吃的大部分是元宵,南方吃的是汤圆口味都差不多,只是做法不同)所以这天叫元宵节,也叫灯节。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子,放鞭炮烟花等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元宵节的朝代沿革 篇六

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11] 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现代,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近年来,代表委员建议元宵节放假。

元宵节的来历传说 篇七

西汉时代,就有了简单的庆祝活动,但还没有元宵挂灯的习惯,只是在正月十五日晚祭祀天帝。东汉时,明帝刘庄信仰佛教,命令官民在元宵节挂灯。这是元宵节挂灯的最早记载。因大街小巷、家家户户普遍挂灯,故元宵节又称为“灯节”。

元宵节的传说 篇八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些传说。

元宵节的来历传说 篇九

元宵节的由来小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介绍

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的由来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元宵节的起源与传说有哪些?【精品多篇】范文。

《元宵节的起源与传说有哪些?【精品多篇】[本文共1130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